郑州市组织开展2023年“世界湿地日”系列宣传活动
来源:郑州黄河湿地管理中心  发表时间:2023-02-03 19:02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提供优质水资源、蓄洪抗旱、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23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修复”,旨在强调修复丧失、退化湿地迫在眉睫,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并采取措施,修复退化湿地。

为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我市黄河湿地的了解和认知度,1月31日,郑州市林业局、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在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湿地科普图片展及新春观鸟活动,宣传我市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建设成效。冬日的黄河湿地,暖阳洒落在黄河岸边,成片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各种鸟儿或聚集栖息,或展翅高飞。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往来市民或驻足展台,细细观看科普展板,或围在单筒望远镜前,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边排队观测鸟儿美丽的身姿,感觉受益匪浅。

2月1日,湿地管理中心走进惠济区香山社区,组织开展“世界湿地日”湿地科普知识讲座。活动中,工作人员通过内容丰富的科普课程,生动趣味的视频资料和栩栩如生的野生鸟类标本,为社区居民介绍了什么是湿地、湿地动植物资源及如何保护湿地等知识,一起感受了湿地的无穷魅力。

2月2日,湿地管理中心联合顶端骑行团共同组织打卡郑州湿地骑行宣传活动。活动中,56名骑友齐聚郑州黄河湿地,沿着黄河大堤骑行20公里,向沿途群众宣传湿地保护知识。通过这种新颖别致、充满活力的骑行宣传方式,希望更多的市民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同时带动大家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做湿地保护的践行者、捍卫者和宣传者。

郑州黄河湿地处在黄河中游和下游的过渡河段,包含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郑东新区、中牟县等六个(县)市、区的沿黄区域。湿地内生态环境良好,水域辽阔,滩涂广布,湿地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候鸟和栖息地以及黄河中下游特有的湿地生态系统。郑州黄河湿地是我国中部地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区和河流湿地中极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位于我国候鸟迁徙三大通道中线的中心位置,是候鸟重要的停歇地、觅食地和越冬地。黄河湿地是郑州市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水源地和区域小气候调节区、稳定区,对提供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在郑州黄河湿地分布有维管束植物85科263属414种,含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32种,其中鸟类283种,包括卷羽鹈鹕、黑鹳、东方白鹳、金雕、白鹤、白头鹤、大鸨、白枕鹤、青头潜鸭、黄胸鹀等1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灰鹤、白琵鹭等3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为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郑州市严格遵循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湿地保护原则,持续开展黄河湿地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先后取缔违规采砂企业,清理渔家乐餐饮船,拆除各类违章建筑,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干扰。随着保护区内占用湿地行为的退出,郑州市进一步加强了湿地生态修复力度,通过建设隔离围网,实行全封闭保护,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的方式进行湿地修复,目前生态恢复效果良好,已有绿翅鸭、黑翅长脚鹬等珍稀水禽再次栖息繁殖;在黄河湿地保护区巩义、中牟、金水段建设了智能监控系统,对野生鸟类栖息的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

经过一系列综合治理和多年不懈努力,黄河湿地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重要物种种群数量明显提升,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环境好不好,生态优不优,鸟类往往比人类更有发言权。野生鸟类种群数量从2006年保护区设立之初的169种,增加到目前的283种。2022年,郑州黄河湿地不断发现鸟类“新面孔”,先后发现了鸟类新记录卷羽鹈鹕、白尾海雕、靴隼雕、阔嘴鹬等4种。此外,2022年3月份一次性记录到对栖息环境要求极高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113只大种群、黑鹳14只种群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800只大种群。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